《石家庄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转型就业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石家庄

 
来源:石家庄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通过对河北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现状及未来需求充分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文化市场急需大量文化创意、文化项目运作、会展展示策划、文化产品销售、文化经纪等技能性要求较强的专业人才。然而,我们跟踪调查了石家庄学院2007级-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发现依旧存在对口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当前,学术界关于该专业就业近况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吴承忠、牟阳《全国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毕业生市场需求与就业调研报告》首次采取对用人单位和培养高校同时调研的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比较,[1]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基本参照这种方法,由文化企业和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逆推来设计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文化创意人才的拥有情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为了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目前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度不减,数量增大。从河北省来看,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三所高校开设本专业。就业市场是检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最好试金石,虽然河北省燕赵文化发展形势大好,急需文化产业类专业人才,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7级-2011级毕业学生共325人,我们对其跟踪调查,发现毕业学生在就业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少 从2007级、2008级、2009级毕业生就业意向看,三届毕业生选择私企所占比例较大,但2008级毕业生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人数开始明显增加,选择私企就业人数直线下降,而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寥寥无几。通过就业意向可以看出: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定的单位。选择私企就业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反映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领域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私营企业的用人要求。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然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人数很少,缺乏积极的创业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学校加大实践实习力度,而不是一味培养理论人才。 (二)就业满意度较低 以2011级毕业学生就业意向为例,我们来考察学生就业的满意度,见表1: 表1  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表学生就业意向 占学生总数比例/%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国企私企自主创业5 15 22 16 31 11 从表1可以看出,2011级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人数增加,这从侧面反映出毕业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满意度较低,就业信心较弱,希望通过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赢得更加广阔的前途。同时,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国家机关部门等稳定性强的单位、缺乏积极的就业动力这一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三)就业领域与文化相关度小 通过调查2007级、2008级、2009级毕业生就业岗位,我们来对比其就业领域与文化的相关度,见图1: 图1 就业与文化相关度对比图 如图所示,2007级毕业生相关就业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2008级毕业生相关就业人数与不相关就业人数存在较大差距,2009级毕业生差距有所缩小。2008级和2009级的不相关就业比重增加,这意味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所学的内容和文化企业所需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文化企业的人才要求。在文化产业专业转型过程中,我们要以用人单位岗位能力分析为起点,逆推设计专业课程,进而优化培养方案。 (四)就业选择呈现多样性 以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为例,分析其就职行业性质,见图2: 图2 2011级就职行业图 如图所示,毕业生选择的工作领域广泛,以销售、会展和广告为主。出现这种现状与学校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不够集中相关。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制约,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了文化创意、文化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培养方向,但并没有大胆采用学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专门技能培养,再加之一些方向(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没有形成完备的、系统的课程群,导致学生专业主攻方向不明确,学而不精,造成学生就业选择的混乱和多样性。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90%以上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碰壁后,认为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如何有效运用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我们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 (一)高校扩招潜在加大就业压力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进而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日进加大,于是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使得人才供应量不断增加。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如果市场的需求层次和学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出现断层的话,这种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所以说,高校盲目扩招增加生源,且培养质量不高,客观上增加了该专业的就业难度。 (二)学生就业信息渠道狭窄,自我定位不清 从学校来看,就业信息的不及时与就业指导的不太准确,使学生就业渠道过于狭窄;而且,由于没有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在校生不能具体了解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没有就业紧迫感和危机感。从学生来看,工作期望过高是限制就业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求职择业时对自己和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目标定得过高,并且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如:报酬不高不去、距离远不去、做事太费力不去、公司名称不好听不去、下基层锻炼不去等,以至于长期不能理想就业。 (三)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技能针对性培养强调不够 人们普遍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2]但这种宏观的人才培养观念不利于学生掌握特殊的技能,形成核心的专业能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涉及两大块:一是文化的内核(典型的课程如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民俗学等),二是突出文化的产业运作、市场运营这一块,即文化项目、文化市场及其运作(典型的课程如文化项目管理、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等)。在这两大块课程设置过程中,虽然学校是在凝练专业方向基础上进行的,但由于专业方向不够具体,或者课程群形成不够科学,专业技能、操作性课程过少,导致学生学而不精,这是制约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对比石家庄学院和中山大学会展方向课程学分设置情况,以观两校会展培养模式,见图3: 图3 石家庄学院与中山大学课程学分设置情况比对图 从图3可知,中山大学重视学生兴趣,选修课较多,但是实习课少;石家庄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但因忽视学生兴趣,实际操作效果不够理想。中山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以会展为中心培养专业人才,专业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能更好衔接研究生专业教学。石家庄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相比中山大学而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地域、师资、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劣势,但不妨借鉴中山大学发展模式,形成鲜明独立的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甚至可以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以提高学生专业的技能和素质。 以石家庄学院和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类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民族区域优势,以民族学为基础,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将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和文化学。两校专业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尤其是华中师范大学发展文化遗产给我们提供了范例。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在历史学院,应把文化遗产和区域文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将文化遗产开发落到实处,培养地方文化人才,做到专业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进行人才教育的全过程。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细化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方向,将我们的专业发展凝练为文化创意、文化项目运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三个方向;并且确立几个比较重要的岗位群,如文化创意策划师、文化项目统筹师、文化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员等。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模式。具体来讲,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理念转变,明确办学定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石家庄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在学校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领导及全体教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革新势在必行,意识到改革是使专业更为实际所用、学生所学知识更为实际所需,主动并积极为推进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内高校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有的设在历史学院,有的在经济学院,还有的在文学院等,[3]虽然在学院归属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在转型过程中都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避免学生就业杂、就业与本专业相关性弱,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从文化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倒推设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掌握文化产业创意与文化项目运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具备现代文化企业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文化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文化创意策划师、文化项目统筹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人员等。 (二)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不断探索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积极探索“3+1”式培养模式。具体操作即:本科学生三年校内学习,一年时间到对口企业进行相关技能的实训,或直接将部分课程开在企业讲授,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为培养“会操作、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课程设置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导向,大量增设应用性强的课程,真正培养出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细化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方向课程群,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化创意方向,现已形成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艺术设计与创意思维、平面设计与展示设计、文化品牌策划与传播、企业文化创意与实务、广告创意、三维设计课程群。 第三,深化和优化教学模式,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上有重大突破。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模块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真实案例教学覆盖率100%;项目教学使学生清晰把握文化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运作、项目评估全过程;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分析文化企业各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技能,然后进行针对性培养。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改进教学模式,变“我需要工作”为“工作需要我”,彻底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加强专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要求教师上岗前到企业、校外教学基地进行锻炼学习,并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选派专业教师到文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或挂职锻炼,进一步熟悉企业人才需求,掌握一线工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其次,积极聘请企业老总、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经理、策划师,改善专业教师结构,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实用性。再次,实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责任制和任务制,让教师参与到企业文化项目运作中,提高教师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产业管理技能的应用能力。 (四)将校企合作做实,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实训和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要精心组织,把实验、实训和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一是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把课堂带进实验室、实训场所以及校外企业,在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中逐渐增强实践能力;二是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把在企业的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职业感;三是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体验性学习,在仿真实验和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在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技能。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进行转型改革过程中,应重视文化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知识和技能融合的实习实训体系。首先,完善在井陉县、武安市、灵寿县等地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突出专业发展方向,建立以文化创意、文化项目运作、非遗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新的实践基地,如鹿泉名人民俗蜡像馆、河北春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侧重对学生文化创意能力、文化项目运作能力、非遗保护传承能力的培养;再次,建立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加大学校和企业的多边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文化策划项目、文化产品营销策划项目的运作,提高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的无缝隙对接。 总之,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转型过程中,应以理念转变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创新为关键,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强化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将这些关键要素抓好,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文章来源:石家庄学院学报 网址: http://sjz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0122.shtml


上一篇: 赠书有感
下一篇: 机械工业论文_齿轮接触疲劳理论研究进展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石家庄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